麒望ACC溝通輔具 | Facebook官網

漸凍人特性分析

運動神經元疾病(motor neuron diseases)俗稱「漸凍人」。該病指的是,一群運動神經元漸進性退化而造成全身肌肉萎縮及無力的疾病,又可依退化部位和好發年齡分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, ALS)、原發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, PLS)、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spinal muscular atrophy, SMA)、漸進性肌肉萎縮症(progressive muscular atrophy, PMA)和甘迺迪氏症(Kennedy Disease, also known as X-linked recessive spinobulbar muscular atrophy)(表1)。其中,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ALS)是成人最常見的運動神經元疾病。

表1:運動神經元疾病簡易分類

運動神經元疾病 好發年齡 退化部位
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ALS) 大多為中老年人 上、下運動神經元
原發性脊髓側索硬化症(PLS) 大多為中老年人 上運動神經元
脊髓性肌肉萎縮症(SMA) 大多為嬰孩或兒童期 下運動神經元
漸進性肌肉萎縮症(PMA) 成人 下運動神經元
甘迺迪氏症(Kennedy Disease) 大於四十歲 下運動神經元

漸凍人的好發年齡為40-60歲(即中高齡),男女罹患比率約1.5:1(即男性佔60%,女性佔40%)。此疾病的致病原因不明,遺傳機率為5-10%,尚無治癒方式。台灣每年新增病患至少460人,以盛行率(prevalence)6-8/100,000來看,台灣平時整個罹病人數可能在1,500人上下。

漸凍人的疾病症狀發展,初期是肌肉乏力,四肢、軀幹等全身逐漸無力癱瘓、吞嚥困難,平均3-5年會進展至呼吸衰竭。漸凍人是一種「逐漸不能動」或「逐漸失能」的疾病。發病初期時,容易跌倒、無法久站、無法舉重;而隨病程進展,會逐漸無法走路、無法拿筷子、穿衣服、洗澡、如廁,生活仰賴他人協助,講話也不清楚,肢體僵硬,失眠、睡不好及酸痛的症狀也隨之出現。到疾病後期時,會無法以口語表達,只能用眼睛溝通,旁人難以理解;吞嚥困難而體重下降,營養失調,出現腸胃問題(如脹氣、便秘),需要依賴「胃造口」或「鼻胃管」維持生命所需營養;最後會無法自主呼吸,生存須依賴機器,從非侵入性呼吸器(Bi-Pap)、到侵入式呼吸器(氣切管)。但漸凍人疾病不會造成感覺神經或智能退化,病友形容自己是「望著天花板的人」,甚至有臥床且無法言語的病友,只能用眼控電腦寫下「螞蟻在全身攀爬而整夜無法入睡」的無奈心情。

本會服務對象為全國罹患漸凍人疾病者及其家庭,對象來源以病友或其親友主動提出申請為主,其次為他單位轉介。近期每年服務總病友數約300多人。

參考資料:2007年,〈運動神經元疾病台灣地區流行病學調查報告〉,漸凍人協會出版。
本文轉載自:http://www.mnda.org.tw/Pages_Show.asp?AD=3,11&FID=5&ID=275

分享 | SHARE
FacebookLineBaiduGoogle+分享

留下 您的想法